原著中的悬疑和犯罪元素,是服务于整体叙事主题的。犯罪做外衣,包裹的是时代变动下,个体的命运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,有的人被托举起来,有的人沉入水底,个体终究逃不过时代的捉弄。
环环相扣的因果,不仅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,而且为案件的真相大白设置了难度和障碍。悬疑片中“烟雾弹”制造的偶然与误会,是推动探案的动力,也是电影是否抓人的关键点。只有合理清晰地理顺线索、解开谜团,才能理解人物命运、影片主题。
在影片中,虽然原著大体的故事框架被保留,工厂停工、工厂家属院拆迁等都有所提及,但是整体叙事的故事链断裂,却也是显而易见的缺陷。比如,剧中人物很多仗义的行为,在原著中草蛇灰线地埋伏着,将人物的行为合理化。然而,很多重要线索和人物关系,在影片中都未交代,这增加了观众理解难度。
再者,舍弃“平原上的摩西”,改为“平原上的火焰”,也许也是为了强调李斐与庄树二人的感情线,体现出由于一场少年之爱的遗憾错过,而酿成命运悲剧。在原著中,庄树对李斐的感情始终很朦胧,并没有进一步升级为喜欢,更谈不上爱情。庄树在时隔十几年后,自然而然对李斐讲起自己在大学时谈女朋友的经历,并未流露出对其念念不忘的爱慕。李斐对庄树的情愫,却是相对显见的。虽然她对这份好感有所克制,但是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她对庄树的刻意关注。当工厂家属院面临拆迁,庄树一家计划搬走时,李斐没有先担心学业如何继续,而是淡淡地问傅东心:“还能看到小树吗?”内心的依恋呼之欲出。
页码:上一页